生产中“机器”比人工可靠

最近更新于 2025-09-30 22:58

在一家汽车零件机加工企业工作,生产过程有巡检抽检产品,发货前有成品检验检尺寸和外观(铸铁材料缺陷、磕碰、锈蚀),但是基本上每个月都有客户投诉产品问题。我是技术员,有时候有些工作,我宁愿自己亲自去一线执行,也不敢找生产部安排人做,真的不知道会搞出什么问题。记得有次需要分选几箱产品,每个产品上有激光标刻的序列号。我提供了一张“名单”,要求根据“名单”把这些产品分成两类分开装。最后我去看的时候,安排的人员不仅没分出来,还把不同箱的产品混合了,更增加了分选难度,结果还是我亲自去分选操作了,倒不如一开始我自己分选,还没这个大的工作量。
不可靠是人带有的特性,人的注意力是可能分散的,是会疲劳的,是会忘记的,是会看错的。我自己亲自操作,也有失误的情况。前两天有些样件需要检测动平衡,产品是有激光标刻的二维码(产品序列号),需要先扫码再检测动平衡,这样就可以把检测数据和有唯一序列号的产品对应起来,但是操作过程中,经常会忘记扫码二维码。后面采购的一台卧式双面动平衡机,软件上就可以强制要求先扫码才能启动检测,不然就启动不了。只要忘记扫码,启动不了就知道先扫码再测,不至于连续测了很多件才反应过来没扫码(工人可能嫌麻烦,也不会重做,这部分产品就缺失数据。一般产品没出问题不会追溯数据,但要追溯数据的时候没有就是大麻烦了)。我也是才深刻地意识到依靠机器是更可靠的。
有些产品在加工件对装夹是有方向要求的,在设计夹具的时候一般也会考虑防错,只要方向不对,就装不进去,要是依靠人为控制,出问题的概率不会小。
这里我想说的“机器”也不仅指机器,而是各种“死东西”,特别是规则秩序,执行的框架。七月的时候有几个产品,客户变更了图纸,我修改了加工工艺文件,发了变更通知。质量、生产的领导也知道有变更,结果实际执行的时候车床工序的变更了,加工中心部分的变更却没有执行下去,做加工中心的工人以为他们做的工序没有改,也没有更换工艺文件。巡检的检验图纸倒是换了,但是现场一直错误加工没有发现,直到发给客户后发现装机异常。有两个产品都做错了,几百件产品,预估损失十几万,只是后来有了返修补救方法,损失降低很多。这批产品返修后只能用于售后,而且让步接收要额外扣款,还有被客户罚款。这次事件反映出管理混乱,职责不明确。这次事件后,我才知道在工程变更后,是以技术为主导的,在发出变更后,技术要跟踪变更情况,确认变更结果。公司其实也有相关体系文件,但是以前没有培训,我这种才入行工作不久的都不清楚具体的。还有公司日常运作也没怎么按体系来,可以发挥的灵活度很大,但是出乱子可以造成的问题也能很大。
那次变更里,还有个我直接造成的问题。有一个产品的变更通知单没有把所有变更内容都写上去,我校对图纸的时候都发现了,后面修改几个产品工艺的时候,我没有改到那个地方(当时几个产品一起改,我都有点绕晕了),也是加工出来发到客户那里发现的,这个问题和前面那个问题有部分是在同一个产品上都有,在前面那个问题发现后这个问题还没暴露,为了重新赶货,又加工了几百件,结果这几百件因为我工艺没改到,又是不良件,累计上损失就是三十多万了,幸好也是就返修达成了一致,损失大大减小。这个也说明我也是不可靠的,人也是难免会犯错的,但是“校对”是摆设,没有人实际复核工艺文件,我犯错了也没人检查出来。我和我的领导都将会被考核,目前还在返修,返修后会统计损失,再定考核。如果按照规定,实际落实复核,或许出问题的可能性小很多,但是人员有限,工作繁忙,实际校对也很难执行。我这里只是在强调人的不可靠,如果像那些大公司,流程化按规定执行,出异常的可能性就没那么大。

生产中“机器”比人工可靠
Scroll to top